【聯合報╱記者顏彙燕、郭逸君/桃園縣報導】
市面上濾藍光產品琳瑯滿目,手機開發商也推出濾藍光App,聯合報與中山醫學大學視光學系教授黃宣瑜實測三款下載次數高的App,都能達到號稱的過濾藍光效果,不過部分App設定濾波量高,使用者會因螢幕光線變暗看不清楚,長期使用反加深近視。
藍光是LED螢幕釋放出能量較強的可見光,藍光強恐導致黃斑部病變,目前市面上號稱過濾藍光的產品,除護目鏡、螢幕保護貼還有多款App;樹人醫專視光學科主任黃敬堯指出,濾藍光App是控制LED內部白色發光體的強度,將原本白光改為偏黃色調,達到濾掉部分藍光功能。
聯合報與黃宣瑜實測手機Android系統三款濾藍光App,設定數值以光譜分析儀測試,發現濾藍光效果和儀器測試結果差不多,其中一款超人氣的「藍色光濾波器」App濾波量最高達百分之八十,但濾光值調到最高時,反會因光線變暗,螢幕看得不清楚。
黃宣瑜建議,濾光值調到百分之卅就達過濾藍光效果,濾掉量太高,會使螢幕顏色失真,長時間緊盯對眼睛反而是負擔;她與團隊研究發現,淡橘色的濾光片能提高對比敏感度,也具抗藍光效果,建議濾藍光保護貼以淡橘色較佳。
衛福部桃園醫院眼科主任王璋驥指出,正常人水晶體就能過濾光線中百分之卅到五十的藍光,且藍光也不全對人眼有傷害,「透過藍光,眼睛看出去物體的顏色與視野變得更明亮,會讓人心情比較愉悅」。
經國敏盛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許宏源也說,螢幕釋出的藍光很微弱,「最傷眼睛仍是長時間使用、螢幕過亮導致」。
王璋驥提醒,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減少使用3C產品做起,走出戶外,多看遠方的遠山、綠樹,若因工作需緊盯螢幕,應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使用,且每卅分鐘就要休息十分鐘。
via UDN數位資訊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